看我头像就知道我超爱此片,竟然现在才看到有这个贴子,真难得,毕竟比片在坛子里貌似很非主流

很王家卫式的电影:片段式的拼接,跳跃的叙事,昏黄的色调,缓慢的音乐,浮动的光影......却比他更有文学气息,更有一种年少轻狂、不知天高地厚的意味,或者说迷茫无措,不知世事艰难。

最欣赏导演的一点是,在电影叙事中,他彻底不留一点情面却去批判妈妈、指责妈妈,埋怨、嫌弃甚至憎恨,完全片面地站在儿子的角度去叙事,拒绝为妈妈好言一句,这样是完全不负责任的。这样的叙事、这样的感情很容易激起道学者的严厉指责,甚至我的妈妈会马上极为气愤又伤心地骂“这样的儿子不要也罢,走吧,当没生过这个儿子!”
但难道只有道学者们、母亲们知道,我们不知道吗?我们不知道,这样完全不站在他人角度想的指责是充满漏洞的,是很容易就可以反驳的吗?要表达的,不是一个合乎各样标准的事实,而是一种心情。理性上,道德上,价值观上,逻辑上,的确如此。从过去到现在,我们始终清楚并坚定地持有这样一个念头,不论情况如何,为人儿女,几乎没有资格、没有底气去指责父母一句。但是我记得很清楚,在那些日子里,在那些瞬间,或者说在我茫然暴躁、心灵枯涸坚硬、终日不得出口的中学时代,伴随我的就是这样一种极端的黑色情绪。

因此在我第一次看完之后,感觉最强烈的一点就是对妈妈的埋怨,我完全代入了男主,毕竟我曾经就是他,有一种多年冤屈一下子毫不留情的发泄出来了的快感,然后在那段日子里病态地连续看了一遍又一遍。

青春是一种灾难,但过后人总要回到实地上,挑起责任,学会收起任性,或者还有其他的什么。第二次看是大一了,对片子的印象还很深刻地停留在那种埋怨的痛快中,但这次我看到了更多。妈妈的辛苦,男友的爱与引导,良师。
我们怀念小时候,妈妈也会怀念我们的小时候。怀念那时候那个温软乖巧的小天使,那些怀抱着憧憬的美好岁月。妈妈也知道那些只是理想,不论自家的小孩长成怎样总是自己心中最棒的,也是最挂心的,但也是会失望,甚至心死,不是因为理想不符,是因为不知何时起相爱相憎,且无计可施。

我们现在都知道了,父母也应该知道的,小孩就是这样,父母应该顺着直白一点、宠溺一点吗?没有人知道会不会得不偿失。小孩就是这样,没什么好说。

对儿子与母亲来说都一样。无所谓对错,甚至无所谓宽容、理解与否,也许就是必须有那么一段,过后,有的人恢复了,有的人没有,也许依旧有找方法,但不管怎样,走过了就是走过了,情绪再激烈深刻,你已经不是那个你,也许你永远不忘记,但那个挣扎在爱与恨之间痛苦求解的小孩也永远不再了

TOP

  • 三国群英传私服
  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