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权益] [公众号文章][250717]煤炭少年地下爱

在越南导演张明归的镜头下,16毫米胶片的颗粒感如同未愈的伤疤,将两个名叫越和南的矿工的故事晕染出虚实交织的轮廓。

尽管满身煤垢,身处窄小矿坑,越和南却能自在赤裸相偎相恋。南决定偷渡出国,到欧洲谋出路。离开前他们踏上丛林之旅,想寻回越战失踪父亲的遗骸。——于是便有了这个“煤炭少年地下爱,同生共死偷渡海”的故事。

《越和南》(Viet/Nam),这部入围戛纳电影节“一种关注”单元、斩获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与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的作品,以非线性的叙事在矿坑的幽暗与丛林的迷雾中穿梭,让个人的爱欲与国家的创伤在混沌中彼此渗透,最终凝结成一面映照越南灵魂的镜像。

电影开场不久,张明归便用一个震撼画面奠定了全片基调:矿井深处,越和南躺在一起,空气中飘荡着灰尘,闪烁的矿石与幽暗的空间交织,让窒息地底仿佛化作璀璨星空。
这正是导演以影像为出发点创作理念的绝佳体现,他写剧本时脑中就有如此具体的画面,而非先构建故事框架。对他而言,视觉的力量远胜叙事,“因为我们通过看到的东西,能感受到比故事本身更多的东西”。

越和南的名字本身就是最锋利的隐喻 ——Viet与Nam合二为一的署名方式,让这两个在矿坑中赤裸相拥的躯体从一开始就超越了个体意义。他们在千尺深的煤矿里,用沾满煤尘的手指为彼此掏去耳道中黑透的耳屎,秽物既是劳作对身体的侵蚀,也是情欲最原始的献祭。

当赤裸的肌肤与闪烁着微光的煤石相触,窒息的矿洞竟幻化成星空般的乌托邦,在这里,同志之爱在传统社会的压抑下找到了隐秘的栖身之所。张明归曾说,他想捕捉的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浪漫,“连接空间——像地下煤矿和天空、外太空”,于是这两个角色仿佛从地底一步步走向天空,在狭窄的矿道与辽阔的想象中穿梭。
他们制服同款,动作同步,连失去父亲的过往都如出一辙,仿佛是同一灵魂被劈成两半。海滩上并肩捡拾贝壳的瞬间,摄像机巧妙地让两人的影子重叠成一个完整的轮廓,而当步伐再次错开,一前一后的身影仍保持着惊人的默契,恰似越南这片土地上无法割裂的南北记忆。

母亲的梦魇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锁链。这个因寻不到丈夫遗骨而被噩梦纠缠的女人,与失去一条胳膊的丈夫同袍一起,成为越战创伤的活标本。他们跟着母亲的梦境走进丛林,在通灵者挖出的黑土前目睹荒诞的认亲,又在老树下刨出锈蚀的地雷——那被当作遗骨的泥土与暗藏杀机的武器,构成了对战争后遗症最尖锐的讽刺。

挖矿与挖坟的动作在此形成残酷的互文:矿工深入地底开采生存的资源,却也像是在挖掘国家深埋的集体记忆;而寻找遗骨的旅程,最终挖开的不过是一代人无法愈合的心理裂痕。当越和南看着灵媒用一块普通黑土安抚另一户人家时,镜头里的黑土与他们指尖的煤尘几乎融为一体,仿佛整个国家的土地都浸透着无法言说的悲伤。

影片的视觉语言始终在真实与幻梦间游走,这源于张明归 “以影像为出发点” 的创作方式。实景拍摄的矿工住所紧挨着煤矿工厂,狭窄的空间里,摄影机的移动方式精准传递出令人窒息的逼仄,让观众无需台词便理解逃离的迫切。那些他熟悉的家乡场景与特地寻找的煤矿外景,都承载着真实的记忆。正如他所说,“拍电影对我来说,是把自己或他人的真实经历和感受融合进来”。

唯有矿坑场景采用人造布景,却用16毫米胶片的粗糙质感营造出比现实更震撼的真实——当镜头聚焦于挥锄的肩膀,无论是挖煤还是掘土,观众都看不见被翻动的地面,这种布列松式的极简主义迫使人们用想象填补空白,让每一次挥动都充满沉甸甸的隐喻。


音画分离的设计也颇为有趣,画外的声响延伸出无限可能,就像越和南含在口中喂给对方的最后一滴水,在货柜里载浮载沉时既真实得刺痛,又虚幻得迷离。

《越和南》的创作背后,有着一段令人唏嘘的真实故事。2019年,英国货车惨案新闻震惊世界,39名企图偷渡欧洲的越南人(最初被误传为中国人)全部不幸遇害。当时身在欧洲的导演张明归,内心受到了极大触动,这一悲剧事件成为了他创作《越和南》的重要契机。他将这起惨案融入到电影关键情节中,影片结尾处的货柜正是对货车惨案中那些越南偷渡者命运的隐喻。

贯穿全片的 “挖” ,最终通向了无处可逃的宿命。越和南在货柜中相拥的画面,让人想起越南80年代政治宣传片里军人们的就义姿态。只是这里没有英雄主义,只有两个年轻人用唾液分享最后一滴水的卑微。导演保留了演员误将旁白中 “他” 说成 “他们” 的细节,让乡野传说里王子归乡的故事多了一层双关的温柔——即便货柜在海上漂向未知,至少在语言的缝隙里,他们获得了共同被救赎的可能。贝壳碎屑铺就的海滩如同移民者的集体坟墓,而他们骑车冲入浪花的身影,却在超现实的光晕中成为永恒。

这部被越南当局禁映的作品,以 “负面刻画” 完成了最深情的凝视。戛纳首映前,越南传出该片因“正面露🍌”而违规的新闻,后来政府以“对国家人民有消极看法” 为由禁掉了影片。但不得不说那个违规画面太漂亮了,从未在大银幕上看过如此漂亮的🍌...
张明归坦然表示“政府需要多被冒犯几次”,直到他们明白那并非冒犯。为了让影片顺利在国际影展亮相,他拿掉了越南制作公司的名字,改为菲律宾、新加坡和法国联合制片。但他并不担心影片在越南国内的传播,“观众可以用torrent下载”,说到这个他笑了。他说自己当年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接触大量艺术电影,如今这渠道再次成为传播自己作品的隐形翅膀,他毫不介意。

当越和南在矿坑中枕着煤石相拥,他们的肌肤上既有劳作的伤痕,也有爱的印记,就像越南的土地,既承载着战争的创伤,也孕育着不屈的生机。张明归没有给出答案,只是将历史的阴霾、现实的困顿与未来的迷茫编织成一张暧昧的网,让所有观影者在混沌中看见历史的倒影——关于离开与留下,关于记忆与遗忘,关于在黑暗中依然紧握的手和共同呼吸的稀薄氧气。

“每部电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创伤,是一种记忆,永远忘不了。你想要忘记,只能再拍一部。但新的电影又带来新的创伤,这就是做导演的命运。”

对张明归而言,每部电影都是一次创伤,而治愈的方式便是拍下一部。这种创作的循环,恰如越和南在矿坑与货柜中始终相依的身影,在绝望与希望的边缘摇摆,永远保持着向光而生的力。

  • 三国群英传私服
  •